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修缮标准(JGJ376-2015)

条文说明:7施工

条文说明

7  施  工

7.1  一般规定

7.1.1  修复施工方案中施工前准备应包括施工机具、施工材料等;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应包括基层处理、施工工艺流程和相应的技术措施等;质量保证措施应包括环境温度和养护条件要求等。

7.1.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施工防火关系到整个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修缮工程的安全,是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制定施工防火专项方案,建立施工防火管理制度,明确现场施工防火要求,是确保外墙外保温系统修复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7.1.3  在高湿度和低温天气下,防护层和保温浆料干燥过程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新抹涂层表面看似硬化和干燥,但往往仍需要采取保护措施使其充分养护,特别是在冻结温度、雨、雪或其他不利气候条件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下。

    在温度为5℃以下时,可能由于减缓或停止丙烯酸聚合物成膜而妨碍涂层的适当养护。由寒冷气候造成的伤害短期内往往不易被发现,但是长久以后就会出现涂层开裂、破碎或分离。

    像过分寒冷一样,突然降温可影响涂层的养护,其影响很快就会表现出来。突然降雨可将未经养护的新抹涂料直接从墙上冲掉。在情况允许时,可采取遮阳、防雨和防风措施。例如搭帐篷和用防雨帆布遮盖。为保持适当的养护温度,可能需要采取辅助采暖措施。

7.1.5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外墙外保温系统修复施工前,应对修复区域内空调机架、晾衣架、雨篷等外墙悬挂物进行安全质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当悬挂物强度不足或与墙体连接不牢固时,应采取加固措施或拆除、更换,以消除安全隐患。

7.1.6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修复,除了防火安全外,现场的施工作业方式不当、修复用的吊篮或脚手架不合格等都有可能对施工人员和居民造成伤害,本条对于确保施工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考虑到居民或行人安全,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修复实施拆除作业或建材、设备、工具的传运和堆放作业时,应使用机械吊运或人工传运方式,严禁高空抛掷和重摔重放。此外,实施拆除作业时,容易产生剔凿物及粉尘,为安全起见,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局部修缮时,大多采用吊篮对缺陷部位进行修复。当修复面积较大,对整片墙或整个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进行单元墙体修缮时,有可能会采用脚手架进行施工。因此,吊篮和脚手架应经安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7.2  局部修缮

7.2.2  当涂料饰面外墙外保温系统保温层产生裂缝,且对外墙装饰效果影响较大时,可根据保温材料的类型,选择相应的修复方法:

    1  膨胀聚苯板、挤塑聚苯板、岩棉板等保温板拼接处产生裂缝时,需用发泡聚氨酯补缝,再填入适量密封膏;

    2  无机保温砂浆、泡沫混凝土、现场喷涂聚氨酯硬泡体等保温层出现裂缝时,需沿裂缝开V形槽,再批嵌柔性防水腻子,并重新涂刷涂料。

7.2.3  涂料饰面外墙外保温系统,根据空鼓发生的部位,分为饰面层和保温层之间空鼓,保温层和基层之间空鼓、保温层内部空鼓。不同部位空鼓的修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饰面层与保温层之间发生空鼓,空鼓部位清除至保温层,并对保温层进行清理和界面处理;

    2  保温层与基层之间、保温层内部发生空鼓,空鼓部位清除至基层,并对基层进行清理和界面处理。

    为防止新旧保温层交接处出现裂缝,有必要进行网格布搭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通过护面层搭接实现。

7.2.4  面砖饰面外墙外保温系统出现空鼓时,其修复方法与涂料饰面外墙外保温系统空鼓修复类似。

7.2.5  与裂缝和空鼓不同,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渗水部位较难发现,因此,本标准规定渗水修复方法为,沿渗水点向四周扩展一定面积,然后参考空鼓修复方法进行。本条的规定值为最小扩展范围,若扩展时发现渗水面积较大,应在此基础上增大扩展范围。

    为了排除渗水隐患,一定要对渗水部位的保温材料进行更换,从而确保建筑外墙保温效果。

7.3  单元墙体修缮

7.3.1、7.3.2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单元墙体修缮时,首先要确定修复部位,再将修复部位的原有外保温系统全部清除。

7.3.3~7.3.5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单元墙体修缮与新建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基层处理以及相邻墙面网格布的搭接,其余可参考新建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相关标准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