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修复用什么材料?为什么不用水泥?
中国古建修复工程一直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的让古建保持原貌还原历史。所以游客们看到的飞檐斗拱、彩绘朱墙的背后是文物修复专家精心测绘、反复论证、结合古建筑原有的建筑原理所换来的修复效果。在修复损毁的宫墙时,却很少用到“水泥”这个普及高效的现代化建材,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古建筑修复中为什么不用水泥。
古代的水泥“三合土”
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保持建筑的稳定性。而墙体起到的是围护和分隔的作用。墙体根据材质来分有土墙、石墙、砖墙,但是无论是什么材质的墙体都是需要“粘合剂”的加入让墙体更坚硬牢固,现代建筑中水泥就是祈祷粘合剂的作用,那么没有水泥的古代,是如何修墙体的呢?其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三合土,常被用在陵墓、要塞上,它的出现,弥补了石灰在防水方面的不足,还增强了建筑凝胶材料的坚韧性。在一些古建筑在宫墙修复中,技术人员为了恢复先祖传统,常常以糯米浆掺白灰、砂土,调配出“三合土”,保证文物的“原汁原味”。
400年的古桥依旧牢固
如果对三合土的凝固性存在疑惑的话,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古桥修复的案例。正在修复中的古桥曹公桥位于肥东县撮镇有着400年历史。在维修过程中,文物工作者发现,这座当年用石灰、糯米作为混凝土涂抹在青石块上的桥,历经400年风雨,而今依旧牢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年前当地村民曾对桥面破损部位用水泥进行过修葺,仅仅过了几年时间,这些水泥却已经开裂脱落。这就印证了由石灰、细沙土、糯米汁等物体混合的三合土在牢固度上并不比水泥差,并且在一些古建筑修复中用水泥替代三合土并不是最佳方案。
三合土配方没有标准化版本
“三合土抗冻性能特别好,以前在北方用得比较多,南方一带主要是用在地面表层的浇筑。不过,三合土的配方靠口口相传,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配方,很难说哪一种效果最好。”据一位文物修复专家说,配制三合土一般需要三种材料,主要就是石灰,南方地区也用蛎壳灰代替;另外一种是黄土或者黏土;然后再掺少量的沙或者石子、碎瓦片、谷料。
他所掌握的配方是:石灰、黄土、沙石、桐油和糯米浆。这些材料不算稀奇,关键是看配比——石灰跟黄土的配比一般是四六开,或者是三七分;沙石少一点,大概占一成;然后还要掺入一点桐油和糯米浆,主要是起黏合作用,相当于混凝土里面的水泥浆。材料搅拌完之后,把它们堆在一个正方形的模子里,接下来是关键的一步,要用木槌反复地敲。这主要起到凝结固化的作用,要拍到表面光滑为止。
简单的常见的几样物质通过一些手工配比制作,就能够达到现代化水泥的坚硬度,这有力的证明了我们古人的智慧。但是三合土也有它的弊端,三合土的硬度比水泥还要好,但在现代的建筑中却极少用到,仍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这是因为制作三合土耗时长,造价高;另外,三合土也有它的局限性,不能配钢筋,钢筋会使三合土内部不严实,如今应用最多的还是古建筑的修复。